中評社三亞4月15日電(記者 楊犇堯)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王皓平在三亞出席由全國臺灣研究會舉辦的第七屆青年學者論壇時表示,臺灣40歲以下的年青人,其成長環境未經歷戰爭,而且社會價值受到多元文化沖擊,其成長背景、時代脈絡、所信仰的價值、所面對的政經分配,乃至于成長年代的社會發展狀況,都會影響其政治認知、投票行為、對政府角色的期待,乃至于對于兩岸關系的看法等。
王皓平認為,40歲以下的年青人認為發展是“硬道理”,但卻不是唯一的道理,唯經濟發展的論述,不再是年青人唯一信仰的價值,他們開始重視更多的社會公共價值。其次,他們看不慣“藍綠”政治斗爭和朝野政治惡斗文化,從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最終由不屬國民黨、不屬民進黨的柯文哲當選可見一斑。
另外,臺灣目前正處在一個多元的文化環境,民主化、臺灣化、以及以各種傳播媒介影響臺灣青年和社會各階層的全球化,正不斷地侵過去所持有的傳統價值;而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也讓臺灣年青人對現狀不滿。
王皓平進而指出,雖然兩岸交流熱絡,官方交流活動日漸頻繁,大陸方面亦時有“讓利”的說法出現,來爭取兩岸間更進一步談判的可能,但臺灣對于大陸的政治認同卻未見提升,甚至在臺灣的中南部地區,呈現下降走勢,兩岸在臺灣經貿受益的理解存有認知差異。因此,兩岸進入下一階段議程將會受到強力挑戰。
他也提到,在最近幾年兩岸大專院校的交流中,臺灣學生因補助的單位與來源變少了,雖然參訪與交流持續進行,但可能限于經濟情勢較好的年青學子,更廣大層面的學生(社經地位較低的部分)可能保持對大陸錯誤而刻板的印象,而無法通過實地參訪,對中國大陸當前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
王皓平最后指出,臺灣青年面對多樣化的社會及全球環境,安身立命是首要考慮,他們的想法與上個世代人士不一樣,因而產生“你不懂我的明白”的世代差距。除經濟分配外,更重要的是多元價值的問題,為政者如何因應、如何涵融,以及如何調和實為重要的課題。若做不到,至少要能尊重與理解,并在政策制定的程式中,以民主的方式,使其要求被聽見與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