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三亞4月15日電(記者 楊犇堯)上海臺灣研究所兩岸關系室主任肖揚在全國臺灣研究會舉辦的“第七屆青年學者論壇”上發言呼吁,提高針對臺灣青少年的“國民待遇”,將臺灣青少年納入大陸的獎助學金體系,以及逐步消除臺生及其他臺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方面的身份識別限制。此外,他還建議多創建像“陸陸與灣灣”這樣的較為受到歡迎兩岸社交平臺。
肖揚說,30多年來,海峽兩岸的人員往來沛然莫之能御,成為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兩岸青年交流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認,當前兩岸青年交流也存在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譬如說大陸邀請臺灣青年來大陸的多,大陸青年赴臺的相對較少;兩岸青年交流項目多,但參與面相對較小,民調顯示18-35歲的臺灣青年中有71.4%沒有到過大陸;兩岸共同舉辦的活動多,但專業性、合作性交流少。
因此,他建議有針對性對兩岸青少年開展以“中國”符號認同為主的啟蒙教育,促進兩岸青少年共同史觀的形成。2014年7月有大陸青年曾在臉書(Facebook)上創建了“兩岸交流(陸陸與灣灣)”的社區。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社區就從50多人發展到6000多人,并且在社區里進行公開選舉,產生陸陸管管和灣灣管管各數人。社區中,如果話題不涉及政治,兩岸青年尚能愉快相處。而一旦涉及政治,立刻水火不容。當時“陸陸與灣灣”社區兩岸青年因對南京大屠殺持不同看法,在網絡展開罵戰,并愈演愈烈,最終導致11月該社區關閉。
第二,兩岸青年交流的規模要不斷擴大,形式要不斷創新,做到多層次、多角度的全方位交流。其一,擴大大陸青年赴臺灣交流交往的規模和人數,使其能夠深入臺灣中南部農村,了解不一樣的臺灣;其二,為來大陸交流的臺灣青年提供短期基層政府部門實習崗位,使其可以切身體會大陸的發展;其三,開發針對兩岸青年交流的APP程序,打破地域,實時交流最新資訊。
第三,針對兩岸大學生群體的交流合作,不妨將青年交流與青年創業結合起來,兩岸共同面對當前全球性的青年失業問題。
第四,逐步建立針對臺灣青少年的“國民待遇”。其一,將臺灣青少年納入大陸的獎助學金體系;其二,逐步消除臺生及其他臺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方面的身份識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