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三亞4月14日電(記者 楊犇堯)在由全國臺灣研究會舉辦的“第七屆青年學者論壇”上,來自臺灣淡江大學的巫穎翰認為,所謂政治的第三勢力在去年的臺北市長選舉中異軍突起,這種被重新建構的投票傾向看似有著超越藍綠的特色,但終究只是操作的結果。
巫穎翰認為,白衫軍運動與太陽花學運,皆是影響并且翻轉臺灣青年政治參與及政治效能感的兩項重要公民運動。這些公民運動在提升青年政治參與程度及政治校能感的同時,也重新建構了青年的投票傾向。而這樣的提升與建構,使得以往藍綠對決的臺北市長選戰(zhàn),出現(xiàn)了有別以往的選舉結果。此外也由于公民運動之故,所謂政治的第三勢力也趁勢而起,一時之間,臺灣政壇似乎百花齊放。
然而他表示,這些公民運動背后所反映的是長期積累的不滿與不安,白杉軍運動反映出臺灣民眾對軍中人權現(xiàn)況的不滿與青年面對兵役問題的疑慮,太陽花學運反映出臺灣民眾對中國政經實力的焦慮與青年面對未來的無所適從。透過公民運動,這些不滿與不安被激發(fā)、被匯集、被放大,而后被轉化為一種反對既得利益者的心態(tài),并且具體的呈現(xiàn)在選舉的結果上。
他認為,但第三勢力終究是操作的結果,未來的發(fā)展還有賴時間的考驗。而也由于第三勢力以政治素人、公民力量等符號為號召,展現(xiàn)基進特性的同時卻也反射出對于政治領域資歷淺薄的事實,因此,在更高階的選舉如“總統(tǒng)”大選,能夠發(fā)揮的力量也有限。是故對于“總統(tǒng)”選舉來說,臺灣青年并沒有第三勢力可以選擇,而是必須要在兩大黨中進行抉擇,這又使臺灣青年的投票傾向終將回歸至傳統(tǒng)的藍綠價值選擇。當然,第三勢力所帶動的政治反思與價值,確實撼動了臺灣青年對于政治的觀感。未來即便第三勢力未必有辦法能參與“總統(tǒng)”選舉,但是深受第三勢力牽動的臺灣青年,依舊會是“總統(tǒng)”選舉中不能忽視的力量。
對于國、民兩黨而言,未來若能掌握第三勢力票源,就更有機會能在選戰(zhàn)中勝選,這即為兩場公民運動對臺灣政治生態(tài)的最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