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三亞4月14日電(記者 楊犇堯)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助理研究員高遠在三亞出席由全國臺灣研究會舉辦的第七屆青年學者論壇時表示,“小確幸”價值觀在臺灣逐漸異化為狹隘的“自我中心主義”,并與“臺獨”理念迅速結合,兩岸當局應積極促進高質量的青年交流,打破“小確幸”理念中封閉、狹隘、短視的觀念。
高遠表示,“小確幸”理念總體上是在傳達一種熱愛生活、苦中作樂、個性自由、自我實現的價值觀,可惜傳入島內后迅速被政治異化,常淪落為一些不滿“政府”執政的組織或個人宣傳“經濟無感”的口號、“挑刺”政府政策的工具。其風靡的根源不僅在于反映了青年對經濟發展、社會體制逐漸喪失自信與優越感的心理,還在于滿足了在臺灣這個藍綠高度對立的社會生態中開展政治斗爭的現實需要。
他認為,這種異化后的“小確幸”理念的內在邏輯與“臺獨”理念非常相似,特別是在對“自主性”與“本土化”的訴求上,而“臺獨”勢力也充分利用了這兩條天然通道,潛移默化影響青年的“國家認同”。
高遠分析指,“文化臺獨”是“小確幸”滑向“臺獨”的主因,李登輝執政后期,開始修改教科書,推動本土化教育。到了陳水扁執政時期,更在整個政治社會領域全面推動“去中國化”運動,大搞“文化臺獨”教育。令臺灣青年在潛意識中認為,臺灣是一個“國家”,中國是另一個國家,易認同代表本土化的民進黨所謂“臺灣是一個主權國家”的理念。因此在選舉中,他們更傾向支持民進黨而不是國民黨。
此外,高遠又指,階級矛盾催化“小確幸群體”反抗意識,當代青年的生長經歷使其心中彌漫強烈的階級對立情緒,而嚴重對立的選舉及輿論環境激發青年抗爭欲,“統獨”矛盾與階級矛盾結合將反抗情緒導向“反中”。
為了打破“小確幸”理念中封閉、狹隘、短視的觀念,高遠建議,兩岸必須要大力促進兩岸青年交流,鼓勵雙方青年在交流中去感性認識歷史、兩岸關系現實、大陸發展狀況及兩岸制度異同,理性思考兩岸合作的基礎、兩岸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臺灣國際參與的正確路徑等重大問題,才能有效避免青年人在臺灣前途問題上被誤導或盲從,才能長保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重點是引導兩岸青年“正視歷史、文化交融、合作創業、提升效益”。